纪实 | 打造“三好”研究生导学团队——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健康研究导学团队
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,推动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良性发展,由研究生导师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组成导学团队,充分发挥育人职能。复旦大学注重“学术研究好”、“人才培养好”和“文化建设好”的“三好”研究生导学团队打造,助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。
面向健康中国和“双一流”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需求,培养“具有大健康理念、全球化视野、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一流公共卫生人才”,实践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妇幼儿少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”,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健康研究导学团队应运而生。该导学团队由学科全体导师和研究生组成,形成了导学关系融洽、朋辈氛围良好、安全制度健全、学术学风严谨、生涯引导有效、双创活动踊跃的全方位发展格局,也因此荣获了2021年度复旦大学十佳“三好”研究生导学团队称号。
妇幼与儿少健康研究导学团队现有4名正教授、2名副教授、1名高级讲师和1名讲师(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,硕士生导师4名)。目前在学35名研究生,2018年~2020年间培养毕业41名研究生。
学术研究:对标国家重大需求
团队努力实践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妇幼儿少卫生研究生创新培养”,研究内容对标国家重大需求,聚焦于妇女、儿童、青少年人群健康的关键问题,包括育龄人群生育力、生命早期历程因素的健康效应和作用机制、儿童早期养育照护和积极的妇儿保健政策、伤害预防和控制、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、全球妇幼卫生和发展中国家孕产保健服务质量等。
近3年在国际期刊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,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,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,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等)和国内核心期刊(中华围产医学杂志、中华流行病学杂志、中国学校卫生、中国儿童保健杂志、卫生资源等)发表中、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,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。
教学科研:多维营造育人环境
团队始终坚持营造优良的教学和科研育人环境。2012年开始,团队连续牵头承担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第三轮、第四轮、第五轮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,搭建上海市孕前队列和上海市亲子队列研究平台,开展课程思政教学、精品课程建设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,参与复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工作,开拓妇幼卫生的全球健康研究,积极发挥智囊作用,踊跃开展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。2015年以来,承担国际、国家和上海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,累计科研经费3800余万元,为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提供有力的经费基础和实施保障。
史慧静教授以“基于青春发育时相的健康效应综合评估”获评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;导师团队的蒋泓教授和钱序教授以“Selective versus routine use of episiotomy for vaginal birth”研究成果获评2019年APEC健康妇女健康经济研究奖(国际奖);导师团队的蒋泓教授、钱序教授和史慧静教授以“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儿童养育和青少年健康行为干预”研究成果获评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导师团队以培养“具有全球化视野、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妇幼卫生人才”的教学研究成果先后在2013年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,在2016年获评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。2020年,团队又以“立德树人、服务需求、妇幼儿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”的教学成果获评2020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(复旦大学共9项)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实践模式。
坚持支部党建与学科发展和立德树人教育的同频共振。史慧静教授是学科建设与支部建设的双带头人,团队所在的党支部于2016年、2019年两次获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,2019年获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的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,2020年1月获选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的百个“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”。2019年入选市教卫党委的上海高校党组织“攀登”计划样板支部创建单位。
在研究生专业培养的全过程、各环节、多方位,注重思想政治教育。比如,在学位论文设计阶段,全面梳理国际、国内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,引导研究生体会中国妇幼与儿少卫生工作模式的特色和优越性,从坚持中国道路出发,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。在课题实施阶段,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,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感。在数据的整理与汇总阶段,培育研究生秉持科研诚信的原则,以追求质量和信奉真理为导向,拒绝学术不端行为;鼓励学生对妇幼与儿少健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,引导科研成果向政策转化的意识,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。
2018年以来,团队研究生中有21人曾获得过至少一次各类学业奖学金,包括国家奖学金,一等学业奖学金及各类冠名奖学金。同时,8人次获评各类学生荣誉称号,如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团员、优秀毕业生等。团队着力拓展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视野,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,2018年以来,研究生以口头汇报、壁报展示、文章投稿等形式参加学术会议28次,其中7人次为国际会议,12人次会议论文获奖。
积极拓展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平台。不但通过统筹校内外资源,升级研究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基地的能效,史慧静教授等导师们还为研究生们建立了“远程视频教学服务”平台,使研究生们利用专业优势,依托远程视频通讯技术,为中西部地区受艾滋病影响或农村留守的孩子提供青春期健康教育。
2015年以来,导学团队开展了超过55次远程视频教学活动,使超400名弱势青少年获益。这一社会实践平台的建立,使研究生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,团队也因此获评“2018~2019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”。
团队也积极开创全球卫生实践,培育全球卫生治理人才。从2018年起开始,招收全球卫生方向的研究生,基于本学科多年构建的国内外机构/组织的科研实践协作网络开展全球卫生实践,开展“非洲马拉维共和国暑期社会实践”项目等,培育全球卫生治理人才。
2016级研究生马雪梅获得了2018年复旦大学“荣昶学者”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奖学金,并于同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外交学院参加全球治理培训课程;2017级研究生杨婧帆在2019年‘百年奋斗追梦百年-复旦大学研究生五四演讲比赛’中,分享了自己在非洲马拉维从事基层公共卫生的实践经历,其题为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公卫青年力量”的演讲内容获奖;2014级非洲留学生Priscilla Funsani博士毕业后回到马拉维大学成为骨干师资,为中国和马拉维共同开展全球妇幼卫生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。
文化建设:营造和谐团队氛围
导学团队秉承自尊、自信、自立、自强的原则,打造良好的导学朋辈关系。建立了“志存高远、严于律己”的学科内部管理制度,明确提出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提升的人文专业素养要求;组织“引他山之石,走学术前沿”学术论坛活动,组织集体过生日等活动,形成了“平等关爱、团结协作”的人际关系;借助每年的毕业生欢送会和新生迎接活动等,开展“初心如磐,使命在肩”的党性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,营造“热爱专业、积极向上”的团队文化氛围。
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涯引导有效。在日常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中,导师们常常鼓励研究生追逐梦想、实现理想抱负,支持学生到西部就业、到基层就业,为解决妇女、儿童和青少年重大健康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最近几年毕业的研究生中,已经涌现了一批服务健康中国的典型。
比如,在学生近视防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2019届博士何鲜桂;作为选调生,响应西部基层就业号召的2020届硕士杨婧帆;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选择逆行的2016届硕士李玲玲;在儿童保健领域脱贫攻坚、风雨兼程的2016届硕士赵一鸣。
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健康研究导学团队将再接再厉,担负新时期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科发展、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,为健康中国和“双一流”建设不懈努力!
图文 /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
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: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(微信号:yixuejzw)
特别声明: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、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,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。谢谢!
●往期推荐 ●
纪实:
纪实 | 浙江中医药大学: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
纪实 | 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研究生开展“坚定理想信念,永远跟党走”主题活动
纪实 | 服务边疆,为草原育英才——内蒙古医科大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介绍
纪实 | 以创新促卓越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——浙江中医药大学高等护理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
纪实 | 传承红医精神,践行初心使命——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纪实
观点:
喜欢我们就点分享、赞和在看哦